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林家铺子故事情节概括

林家铺子故事情节概括

2023-12-22 16:56 1214浏览

茅盾于193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个小镇邻家杂货店倒闭过程的故事。通过讲述林家铺子的兴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林家铺子故事情节概括

《林家铺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动荡时期,一位杂货铺的老板,在经济萧条下,苦心挣扎经营,最终在国民党官吏及地主高利贷欺压下破产的故事。

林家铺子情节概括

故事由反东洋货开始,在这种大环境严峻、生意难做的情况下,作为卖东洋货的林家铺子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影响。于是林老板拿出四百块大洋去“斋斋”孝敬那些官吏们。在林先生“上了供”后,东洋货终于可以重新摆出来售卖,但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来来往往的民众生活困苦,连维持生计都难,往往都只能站在外面看着店铺里面花花绿绿的商品投出艳羡的目光,林家铺子的生意自然冷淡,林老板只能照本出卖,虽不赚钱,但好歹手里多了一些活钱。眼见生意渐好,朱三太又过来分利息,林先生只得勉强凑了一些钱给对方。

之后上海客人也过来收钱,林老板只能不停地给上海主顾说好话,去借钱被拒绝,担忧着外出收账的寿生,希冀他能成功收回账,回来补上窟窿。好不容易收回账,却又被钱庄扣下,抵扣了欠款,林老板不得不勉强筹措五十现款,好话说尽,才终于过了这一关。

此时,距离镇子不远的上海正在遭受日寇炮火的轰击。因为日寇的侵略,来自上海的难民一股脑涌入了小镇,这些上海难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手头相对阔绰,而且逃离上海时全都是轻装,衣物日用几乎全部没带。

在机灵伙计寿生的建议下,林老板将存货颇多的脸盆牙刷一类的日用品弄成一套,仿照上海,打出一元货的牌子,生意立刻好转,虽然要将八成给钱庄抵扣欠款,但也开始赚了不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希望初现,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个更大的危机出现了。镇上一个有权的官吏看上了林小姐,想让林老板同意将女儿嫁过去做小妾。在铺子和家人之间,林老板选择了家人。随后林老板便被两个穿制服带走。

林老板被带走后始终没回来,寿生百般打听,终于知晓了林老板被带走的原因,说是要为“穷苦人”做主的官吏们为了不让林老板卷款逃走,所以才将他扣下。商会会长提醒寿生拿两百块救人,但铺子里最多还拿得出五十块,恰在这时,隔壁的对头出来换货。寿生终于想明白了,这些时日一元货的生意引起了这些人的垂涎,于是联手做局,把所有存货低价买过去。

为了救林老板,刚被林大娘“配婚”的寿生毅然担下了这个责任,把店内所有东西低价换给了裕昌祥的掌柜,凑了些钱,终于救出了林老板。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林家铺子的现金已经所剩无几,已经破产。没办法,林老板只好带着女儿远走他乡。而林老板走后,镇上的人彻底炸了锅,尤其是投资了林家铺子的张寡妇。她的钱彻底没了指望,女儿又在混乱中遭遇不测,连番遭遇打击下,张寡妇发疯的大喊大叫,故事结束。

赏析: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从《林家铺子》的作者茅盾先生的话出发来理解这本书,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

林家铺子里头的生活,看起来是一个家庭景图,而它代表的,却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那个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侵虐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作者茅盾先生以民族矛盾为背景,大力地揭露阶级矛盾,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林先生作为其中的主人公,着实是可悲的。他的可悲不仅在于身处日本横行的年代,更在于身受当时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的剥削——而这些,才是导致他辛苦谨慎经营多年的店铺倒闭的原因。林先生对林家铺子的挣扎,其实恰是当时多少小商业资本家的缩影。而他的结局,也正是多少人的去路。

小说的结局是耐人寻味的。贯穿了全书的林家人,并没有在结局过多的出现。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诉说一名寡妇的故事。她的丈夫死于战争,她在林家铺子门前哭诉时还受到警察的亵昵,唯一的儿子也死于慌乱中的暴力。到最后,唯一活着的她变成了一个“带哭带嚷地快跑,头发纷散”的疯子,作者还特地强调了一句:“待到她跑过那彻底倒闭了的林家铺面时,她已经完全疯了。”

谁的错呢?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重重打击,这个瘦小柔弱的妇女成了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作者用转移人物的写作方式与令读者愕然的收场结局,留给读者难言的沉默与思考。

有学者这样评价这本书:“当城市、乡镇许多大小企业纷纷停业倒闭,就在这样一个经济崩溃民族危亡席卷整个中国,人心惶惶不安的严重时刻,茅盾的作品及时地将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和其中的矛盾斗争加以艺术的概括,揭露产生这一切的社会根源。”

所以就算最后林家不顾比他们更艰苦的人,留下欠款携着剩余钱财逃走,间接导致了张寡妇的悲惨结局,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做错了。他们在社会各色压迫里找着狭缝盼着重生,但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结。或许他们面对外来打击确实没有有效地反抗,有的只是一味逃避的懦弱,但林家铺子的命运,着实只能是社会的必然结果。

茅盾先生的作品,总是能在繁复的社会生活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加以描写。他有着对社会周密敏锐的洞察力,也成就了林家铺子里真实而震撼的大世界。

创作背景:

《林家铺子》是茅盾于1932年6月发表的,当时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林家铺子》和《春蚕》描写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故乡小住。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爪,已经将农村经济推入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溃。原先曾经是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这些都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创作小说了《林家铺子》。

主题思想:

茅盾在《林家铺子》中很好的描画了林老板店铺苦苦经营却倒闭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因为官僚压迫,社会动荡使人民无法安稳生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巨大的压迫发展缓慢,林老板作为当时社会上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苦苦的在战乱和官僚的压迫中寻求帮助店铺渡过难关的方法,虽然努力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没有逃脱店铺倒闭的命运。揭露出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非常艰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中国的商品贸易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高利贷的债主压迫着人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严重。茅盾通过对林老板店铺的故事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剧命运,给人深刻的反思,作为林老板,他是可悲的,自己祖传的店铺倒闭了,作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好的,中国社会阻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矛盾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作者介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

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

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上一篇: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故事情节 下一篇:双城记简介故事梗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