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2023-12-27 16:45 1316浏览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实质仍然是科举考试。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下,考生往往会按照教科书上的固定格式来写作文,这种格式就被称为“八股”。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八股取士指明清朝选拔官吏采用的科举考试之法。由于官员的录用需要经过“八股文”的测试,因此考生们在备考之前便被劝诫“八股取士”,意思就是要遵循这一规定,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准备论文,以期能够成功地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肌、束股组成,其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根据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不得越雷池一步。“八股文”每篇文章都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字数去写,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破题,是指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要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股中,每股又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合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四书文”等。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所以后人称八股文章是迂腐之文。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真正开始停用。

由于无法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考生只能在文章的表面上下功夫,以至于最终形成了浮于表面、不重实际的弊病,而考官们也是如此,既然内容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也就只能从文章表面上来判别高低了,谁的文章写的漂亮,谁便能够取得好成绩。

久而久之,学子们为了高中,便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费尽心思的研究文章写法,不再关注天下大事,考官们费尽心思的制定考题,而不再考察学子学识。而用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官员,吟诗作对、引经据典绝对是一把好手,可要说治国理政、牧守一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八股文的弊端?

1、对文学的影响

文章本无程文格式,好的文章更在于自由地表达,但是八股文却规定了文章的题目、内容、格式,而且限制太严。八股文题目仅出自“四书”“五经”,而且要求学生模拟圣贤(孔孟、朱熹等人)的口气,诠释经书义理,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只能据题立论,不得自由发挥。

2、对人才的影响

科举制产出的是一个个就像考了二十多次,到54岁还是童生,最后中举发疯的范进一样的迂腐书生,不是真正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儒学经世观念下,通过科举而仕进是读书人的优选,但读书人想要做官,就必须攻克八股文,但是要写好八股文很难,导致社会上很多读书人竭尽一生精力来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命的全部投入了八股事业,最后造成了自己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知识匮乏、才华枯竭,甚至也失去了人生价值,也造成了政府对人才的摧残。

3、对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八股文对国家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八股文束缚了人们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忽视实学,重视八股文,自然而然忽视科技研究,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人。因此很多改革家认为八股文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腐败落后挨打。在明朝将亡之际,有人在朝堂上贴出一张大字报:“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说成是导致了明朝国家灭亡的原因。

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结果?

对于考官来说,自宋代起,各朝的统治者在组织考官时,都会要求考官提供体貌特征,进入考场时要验证身份,这也是最早的准考证的原型。

所以为防止考生向考官行贿,通过笔迹或暗号传递作弊信息,古代人还发明了“糊名”和“抄写”两种防作弊方法,这种防作弊方法已经相当现代化,如糊名就类似于今天的封条。

明代法制很严,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很重。在三次科举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和作弊的人都会受到同样的处罚。一般每三年考一次,即要在边疆待九年,若侥幸未死,回来也会被除掉士卒身份,终身不想再考。从根本上阻止了通过阅读获得成功的机会。

清代在处理考试作弊现象时,比较有人情味。对情节较轻的罚款数额较大,情节较重的要戴重枷三个月,并被打一百下,送去监狱服刑。顺治皇帝在位时,就发生了科举以来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场案”,涉及作弊的考生、考官全部被处死,家属全部流放边疆。

所以古代律法中就有考试作弊入刑的规定,目的是为了让想走捷径的考生放弃这种不正当的思想。

优秀八股文赏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王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结)

解析:

这篇文章是王鏊的一篇考场作文,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写作的方式和我们今天的高考都极为相似,面对这样作文,考生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即审题、构思、写作。

1、从审题的角度来看,考场所给的作文题目是,“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意思是说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这显然是一个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要依据所给的材料来展开论证,于是王鏊将自己的作文题目写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谓切中要害,是在作文的范围内来立意的。

2、从构思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就结构来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句可谓开篇点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一句则是对自己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说明。起讲后的第一股和第二股则是一个原因性的说明,从“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一句起作者将关注的视角指向现实,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文章的收束部分从方法层面上入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和办法。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在行文结构上结构严密,无可挑剔,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符合当代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比我们当下的考场作文还要好,原因是这篇作文是针对现实所发的议论。

3、然而,这篇文章也是存在问题的,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空洞无物。通观整篇文章,全文都是作者的“空谈”,而缺少现实生活的支撑,作者并没有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自己的观点架空,让中心论点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缺少生命活力的,自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源于读书人的自己的投机取巧,为了应试而写作,为了应试而学习。逐渐的在这种偷懒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八股文走向了呆滞和死板。

上一篇:封禅泰山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