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巴金的海上日出原文

巴金的海上日出原文

2024-01-03 16:58 298浏览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开头是这样写的: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巴金的海上日出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赏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经典写景散文,写于1927年1月巴金赴法国船上。近一个世纪来,无数人读过它。这篇仅446个字的短文,不是单纯的个人抒情,而是具备了跨越时代的精神特质,表达出人们对光明的热爱和向往。

第一节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看似漫不经心的开头,实则另有奥妙:“早起”,早到什么程度?——没有大亮,非常清静。这是在海上,但在惯于陆上生活的人们看来,有机会在海上看日出,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常常”就写出了这种乐此不疲,也暗示我们下文所写日出之景,并非一时之见,而是“常常”所见后的联合呈现。

第二节写日出前的天空,是从色彩的变化来写的:从“一片浅蓝”到“一道红霞”,再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但巴金笔下的色彩很有特点:“浅蓝”是“颜色很浅”的浅蓝,红霞是动态的,是“慢慢扩大范围”的红霞。蓝和红,都是那种很干净的色彩,配上寥廓的天空和茫茫的大海尤见情致。

如果没有足够的喜欢,是不能把色彩写到如此细致入微的。而透过这样的细致,我们自然就看到了一个眼巴巴(书上是“不转眼”)等着看日出的巴金形象。在这里,写景和写人自然融合在一起。

第三节写日出奇观。开头的“果然”透出一种淡定也透出一丝兴奋,既是对上文“我知道”的呼应,也是对下文日出之景的启发。在这一节里,太阳如同一位奋斗着的光明使者:负着重荷,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亮光。这一节里,有对光明的礼赞,更有对奋斗者的呐喊和鼓劲,在全篇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四和第五节描写的是日出后太阳和云彩的游戏:阳光透过云堆,太阳冲出重围。巴金说“有时”,再说“有时”,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生的无常?这是不是巴金在向他的读者传达某种人生的隐喻?——你或许遭遇到生活的阴云,但光明自在,光明终究能冲破重围。又或许有读者会认为我这是在钻牛角,但是,作品完成,作品本身就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它或许跟作者有很好的联系,但也有它自己的命运。当年悼红轩中的血泪文字,成就了今天多少人靠“红学”发家成名?漫长一个世纪,这一篇《海上日出》产生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自以为是”。巴金也许会说:我哪有这样的思想。但,对不起,巴金先生,我作为读者,这样的解读,或者叫做领悟,我可以有。我注六经,六经亦可注我。我今观日出,就如观人生。

最后一节是全文的总结: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句中的“这”应当理解成“这些”,是指以上所述种种日出景象。巴金笔下的日出,海上日出,事实上并不鲜见。所谓“奇观”,很多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艺术特色:

修辞传神

《海上的日出》拟人的修辞用得十分传神,如文中的第三段落——“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通过对太阳日出跃出水面时缓慢速度传神的描写,表现出后面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水面时的艰辛,给人以庄重、壮观的印象。

用词考究

整篇散文的用词遣句都十分精准考究。如“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威力。

层次分明

文章的层次分明,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如第二、三段写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句子解析:

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用船上的“响声”反衬看日出时气氛清幽的“静” 的环境,还有交代具体地点的作用。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这句话具体地、形象地描述了海上日出的情景。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又用“一步一步”“慢慢地”等词语描写海上日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也写出了“我”观看海上日出时的感觉。

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深红的圆东西”指太阳,既状太阳之形,又绘太阳之色,还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3、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走”是人或动物的动作,这里借用形容太阳,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4、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使用“透”“镶”“染”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黑云毕竟遮不住红日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重围的勇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5、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光明战胜了黑暗,万物都享受着太阳的光泽,连作者自己也沐浴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之中,享受着无限的温暖。这是作者情不自禁从内心发出的欢呼,是作者对光明的追求的热烈情绪的流露。

作者简介:

(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人物评价:

新华社: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巴金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文学家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家冰心:他(巴金)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作家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作家金庸: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用作品解剖自己的灵魂。

作家贾平凹: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上一篇:空间向量点到直线公式总结 下一篇:郑板桥的咏雪诗原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