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野望原文及翻译

野望原文及翻译

2024-01-03 17:16 213浏览

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会学习到一首叫做《野望》的古诗,其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更是千古名句,你知道这首诗该怎么翻译吗?

野望原文及翻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东皋”借用陶渊明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这两句诗叙述了在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儿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原文赏析:

首联中的“皋”为水边高地,东皋是诗人家乡的一个地方,王绩辞官归隐后曾居住于此,因以自号。东皋、薄暮分别标明地点与时间,“望”则点题。“徙倚”即徘徊之意,“欲何依”表现出诗人徘徊犹豫而不知依往何处的百无聊赖与彷徨。

中间四句是诗人所“望”之景,深秋时节,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树愈显萧瑟,山静谧无言,牧人和猎马朝着家的方向缓缓归去。四句诗中,动与静,远与近,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山间秋晚图。

最后两句,道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因相遇皆为不识之人而怀“采薇”之忧,《诗经·召南·草虫》中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之句,诗人以此为喻,表现出自己缺少知音的孤独之感。以秋天作为时间背景,本就容易使人沾染悲伤的情绪,因此诗人并没有在悠闲静谧的图景中找到心灵上的慰藉,而仍是心有戚戚焉。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由抒情到写景,再到抒情,以情为基调,景便不是无的放矢,最后的抒情也在景的衬托下更显深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野望的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任过县丞等小官,后弃官还乡,潜心于老庄,并涉猎梵典。贞观初,以疾罢归,耕于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傲,嗜酒,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诗平易而不浅薄,质朴而不落俗,真率疏放,直追魏晋风骨。

野望的相关练习题: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颔联写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苦闷惆怅的情怀。

3、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赏析尾联)?

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苦闷惆怅的心情。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恬静。

上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