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2024-01-03 17:17 216浏览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重点文言文,在预习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全文的大致翻译有所了解。你知道这篇古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吗?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第一层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第二层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第三层议论抒怀,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抒发了作者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特色: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因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无不包含其中。纵观全文,景以月为线,人随月生情,情景交融,真是一轮清辉,几种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的问题探究:

(1)赏析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澄澈、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特点,描绘出一个空灵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想象奇特,笔墨简练。

(2)如何理解文章末句中的“闲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情感?

(答案)“闲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欣赏到月色之美;二是指屡遭贬谪之人,表现出苏轼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失意的感慨。总之,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上一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