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诫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诫子书》与《出师表》,都是千古名篇,言简意赅透露着作者浓浓的深情。《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诫子书》表达了诸葛亮的爱子之情及其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诫子书》这篇文章。
诫子书的诫是什么意思?
诫:警告,劝人警惕。书: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诫子书一文断句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中的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诫子书相关习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题: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D。
3、(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1)(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2)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具有深厚的文化造诣,以其智谋、忠诚与治国才能广受后人赞誉,成为中国历史上楷模之一。
孔明生于公元181年,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微末的农家,早年失去父亲,并随家搬迁至今湖北荆州。少年时期的孔明好学不倦,才华出众,因而被同里的人称作卧龙。他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市枣阳区隆中镇)隐居多年,以农耕为生,研究经籍,修习天文历算等多方面的知识。
其政治生涯始于刘备三顾茅庐,后担任刘备的军师和大臣,并于刘备去世后成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位期间整顿内政,着眼于农业生产和科技进步,推行连井田、水谷转运等政策,创制木牛流马等发明,以改善蜀汉经济与军事实力。
在外交策略上,孔明善于运用智谋,以稳固刘备留下的蜀汉江山。他深知蜀汉的实力不足以争天下,便提出“鼎足之势”,力图与东吴形成联盟,以对抗强大的曹魏。在军事上,他以谨慎的态度积极备战,并多次北伐中原,试图恢复汉室,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地理环境、气候、后勤补给等问题)未获大的胜利。
在诸葛亮的治国理念中,将民生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他深知百姓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在内政管理上,强调以民为本,实施仁政,并多次下减赋缓刑来减轻百姓负担。
诸葛亮晚年依然奋不顾身的北伐,但在234年,孔明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汉中市南郑区),享年54岁。临终时,他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表达了对国家和刘备后裔托孤的深深忠诚和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