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哪里
《季氏将伐颛臾》是先秦孔子著,出自《论语》,这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在其中的有这样的一个经典场面:在鲁国贵族季氏计划对小国颛臾发动战争的时候,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充分地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和以礼待人”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哪里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是一篇对话形式的驳论文。是《论语》的第十六篇,含有14章内容,对孔子及其弟子从政过程中的言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交友的原则等,是《论语》中较有影响的一篇。
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
《论语》此章对话较长,孔子又打比方又骂人,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颛臾之争是鲁国君主和权臣季氏之间的权力博弈。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分别是庆父、叔牙和季友,这三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因而号称“三桓”。三桓在鲁国专权长达一百多年,鲁昭公甚至被迫逃亡,客死异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史记·鲁周公世家》)颛臾是鲁国“名正言顺”的藩属国,向来谨守宗主与藩属的关系,不应被武力攻伐。季氏害怕鲁君凭借颛臾有利地势而收回朝权,想先下手为强,灭掉颛臾以去心头之患,颛臾便成了倒霉的替死鬼。这就是孔子说“祸起萧墙”的原因。冉有和子路蒙在鼓里,没有看清季氏的真正用意,孔老师一针见血地点明个中要害,拨开了两个学生心头的重重迷雾。季氏最终没有攻伐颛臾,据说是听闻了孔子的意见,害怕惹祸上身。
其二,当权者要为民着想。祸起萧墙的内斗罪魁,往往是当权者没处理好利益分配,或者一方胃口太大,或者一方太孱弱。如果分配公平合理,社会祥和安定,人们崇尚礼乐,那么政权就会稳定,根本不用担心被倾覆。“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你无论想成为一位英明的领导人、杰出的企业家或睿智的学者,这段话都非常值得慢慢咀嚼品味。
其三,当官要敢于负责。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辅助季孙氏的家臣,不能阻止主子的不义行为,冉有和子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7,理解下列成语
(1)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8,《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3)论证方法:演绎法。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对《论语》的书名解释是:“《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就是编纂。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论语》的语言精炼,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紧密关联。
总体看来,作为语录体的《论语》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