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翻译是很多文言文会考察的知识点,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句子,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在考试中拿到相应的分数。《后出师表》是一篇常考的文言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出自这篇文言文,你知道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也翻译成: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形容尽心尽力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终结。
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出处:
出处: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人物:
1、卫青:出身蓬门,保大汉天下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拒匈奴于千里,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不以势压人,高风亮节流传千古。
2、诸葛亮:辅佐刘氏建立蜀国,与北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白帝城托孤”,兢兢业业辅佐阿斗,亦父亦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岳飞:20岁投军,精忠报国受人敬仰,出师北伐抗金,然壮志未酬却含冤致死,只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令人扼腕。
4、文天祥:元军南侵,文天祥为募军资散尽家财,组建军队英勇作战。出使谈判,不料被拘,冒险出逃,再组义军。坚持斗争,抵御外敌,兵败被俘,宁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绝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何理解和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1、从个人角度来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为了某种信念、事业、集体或他人,不惜付出一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激励和鼓舞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2、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这句话,强调的是为人处事的品德和修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句话被广泛的运用于形容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家庭等而奋斗之死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等。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3、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可能表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有些人认为这种精神虽然值得赞赏,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现实的,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停下来评估自己的力量和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至死方休。
综上所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蕴含着无私奉献,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等多个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句话,既要学习其中的精神,又要避免走入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