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什么意思
离别,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有的离别,几日后又会相见,但有的离别,恐怕就是永恒了,这天,王维便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元二,从而写下一首唐诗,成就了一首神曲,如今我们虽无法听到原版,但有从各种史书中一窥当年此曲的风靡程度。这是王摩诘的魅力,更是唐诗的魅力。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什么意思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故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全句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我劝您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再走,不然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倘若一般的送别诗,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如何依依不舍,目睹朋友如何离去等内容。不过王维这里全都略去了,只剩下了最后别情到达高潮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亦是临别语。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大意
初春的清晨,渭城下起了细雨,湿润了道路上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绿意盎然的嫩柳,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来来来,再来一杯,请你先饮完这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一路向西,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作品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治所。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安西都护府是当时的六大都护府之一,安西都护府主要防御的是吐蕃。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都护府的军队被抽调到内地平乱,致使守护空虚,被吐蕃占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的前两句明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和环境。渭城,是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送西行的旅人,多在渭城饯行。春季里一个小雨过后的清晨,诗人在酒店里送别朋友。“浥”是指湿润,浸湿的意思,春季的小雨雨量不大,刚好压住了路上的尘土。春雨过后,旅馆周围的柳树也被小洗刷得干净清新。
古代在送别时,常常折柳表示对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首诗里,诗人把目光聚集在旅馆外面的柳树,一是对“朝雨”的一种呼应,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诗人对元二的不舍从第一句中也能看出端倪,诗的第一句说春天早上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可见诗人是从长安一直送朋友送到了渭城。渭城是一个常常上演分别的地方,诗人送别朋友的脚步到这里就要停下来,剩下的漫漫长路就不能再陪伴朋友了。
渭城的春天小雨淅沥,长安的春天大约是一派繁华吧。那友人即将前往的安西的春天呢,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大约安西是没有春天的吧,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安西在玉门关以西,春风怕是更难以到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为朋友在旅馆里摆酒饯行,频频举杯。人在心中充满愁苦时,往往愿意用酒来麻痹自己的情感。“劝君更尽”,这显然已经不是刚刚才喝了一杯酒而已,诗人总想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里蕴含着对朋友的牵挂,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熟悉的朋友了。
阳关旧址在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以南,所以称为阳关。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被叫做《阳关三叠》,因为当时伶人在演唱《送元二使安西》反复演唱三遍,故称《阳关三叠》。
王维简介
王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随父迁居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开元八年(720)王维应京兆府试,得中解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皇帝专享)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居济州四年后,开始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活(经营蓝田辋川别业和游历),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凉州河西节度使催希逸幕府。此为其边塞经历。
开元二十六年,王维回长安任侍御史。
开元二十八年,以侍御史知南选,到襄阳。
天宝元年,官左补阙,迁库部郎中。
次年为母丁忧,至天宝五年还京复职。
天宝十一年(752)官吏部郎中。
天宝十四年为给事中。
次年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于乾元元年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
乾元二年(759)转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