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潼关》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潼关》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2024-01-29 17:10 269浏览

潼关是一个地名,在现在的陕西省潼关县,古为桃林塞。关于潼关也有一首古诗,诗人是清朝的谭嗣同,这是他18岁经过此地所作。以下是详细介绍。

《潼关》古诗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原文如下: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翻译如下:

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著被束缚,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是清末百日维新的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之一。谭嗣同曾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变法失败后,最终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就义,同时受刑的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潼关》写作背景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潼关》赏析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潼关》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黄河咆哮的气势及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上一篇: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夜宿山寺是哪里的寺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