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

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

2024-02-23 14:57 396浏览

“前倨后恭”的故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至今还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那么作为成语来说,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结合我们现实的应用来理解,比如我们谈论一个势利眼的时候,通常会说到前倨后恭。具体的详细解释请看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

形容对人的态度由傲慢而变为恭敬,态度由坏变好。也形容前后态度不同。倨:傲慢。原先傲慢,后来恭顺。

前倨后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贬义词。

“前倨后恭”是贬义词,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这个词语表达的是对人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傲慢无礼变得后来的恭敬有礼,这种态度的转变往往带有虚伪的成分,因此它被认为含有贬义。

前倨后恭出自

“前倨后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意思是对待人的态度由冷到热,变化很大。通常用做贬义,在谈论以势利的眼光看人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前倨后恭。倨,即傲慢;恭,即恭敬。前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人恭敬得虚假。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道歉)。苏秦笑着问:“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这个“前倨而后卑”,在《史记·苏秦列传》里,演化成了“前倨而后恭”。战国时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不太在意春秋时期人们遵循的礼教,人的想法也较为现实。当苏秦笑着问嫂子为何“前倨后恭”,嫂子的回答“位尊多金”也够坦率。

前倨后恭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曾挂六国相印,使六国联合抗秦。

苏秦还没有成名之前,曾经外出游说了几年,但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纵横术。当他穿着褴褛的衣衫,穷苦潦倒落魄地回到家中时,他的父母、兄嫂、妻子都认为他没出息,甚至他的家人没有一个人拿正眼看他。他的妻子坐在织机旁对他不理不睬,他的父母边哭边骂他丢人现眼,他的嫂子更是冷嘲热讽,恶言相加,骂他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并断言他今生今世永无出头和发达的一天。

诸侯的冷遇,家人的白眼,更坚定了苏秦出人头地的信念。他总结失败教训,发愤苦读。经过几年的苦读,此时苏秦已非昔日的苏秦。经过一番准备,苏秦开始继续游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合纵”学说首先被赵国接受。苏秦成功地使燕国和赵国联合起来。这时苏秦声名鹊起,高官厚禄接踵而来。他被燕文公拜为相国,又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挂宰相印,并赐给他兵车一百辆,锦缎一千匹,黄金二十万两。接着,苏秦又动身赴楚国游说。

在去楚国的路上,苏秦经过洛阳老家。他的父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打扫院落,摆酒设宴,并到三十里外的城郊笑脸相迎。回家之后,他妻子对他恭敬有加;他的兄弟更是低头进进出出;他的嫂子则向他跪拜,忏悔当初自己有眼无珠。苏秦见了,踌躇满志地笑着问嫂子:“嫂子为什么从前那样傲慢自大,而今天却又这样卑微谦恭呢?”他的嫂子被他这么一问,真是又愧又怕,便连连磕头求饶,战战兢兢地说:“那是因为小叔现在职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见家人今昔态度的鲜明反差,不禁感慨世态的炎凉:“同是一个苏秦,贫贱之时父不以我为子,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而今富贵了,家人争相巴结逢迎。人世间还有多少人是正人君子呢?

前倨后恭的典故告诉我们什么

“前倨后恭”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应该过于自负和傲慢,而应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前倨后恭”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态度傲慢无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成长,他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修正,最终展现出谦恭有礼的一面。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态度的可塑性以及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学习和改进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应该像故事中的韩非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前倨后恭"的典故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让傲慢成为阻碍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障碍。

前倨后恭的成语造句

1、我刚到公司时只是个小职员,后来他知道我是董事长的亲戚,便立即改变态度,这就是他前倨后恭的原因了。

2、他从盛气凌人一变而为谄媚温驯,前倨后恭,莫此为甚。

3、他对那个财主的态度是前倨后恭。

4、他那种前倨后恭的模样,我真看不惯。

5、他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态令人不敢恭维。

6、这种前倨后恭的势利小人,不可深交!

上一篇: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指的是谁 下一篇: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瑟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