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荡胸生层云是曾还是层怎么读

荡胸生层云是曾还是层怎么读

2024-02-26 16:45 2369浏览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他到洛阳城应进士,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荡胸生层云是曾还是层怎么读

曾,同“层”。荡胸生层云曾正确读音是: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 。“层”的基本含义为重,如层云;引申含义为重复地,如层出不穷。在日常使用中,“层”常做形容词,表示高,如层穹。

荡胸生层云全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指泰山。

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诗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荡胸生层云全诗赏析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许多诗作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如《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杜甫的中年时期在长安度过,他积极投身科举,并尝试从政。然而,他的才华没有被当时的权臣所重视,政治生涯并不顺利。这个阶段他创作了许多描绘社会现实、抨击时政的诗篇。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辗转四方,经历了战乱的苦难,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深厚的社会感受和深深的同情心。在这个阶段,他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争、悲悼百姓疾苦的诗篇,这些诗篇被誉为他的主要成就。

公元759年,杜甫在四川成都构建了成都草堂,此处成为他晚年的归宿。这个阶段,他的诗歌表现出更为深沉的人生感慨。

公元770年,杜甫在湖北汉阳逝世,享年58岁。他生平创作诗词约1500余首,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朴实深沉,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比深远。

上一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 下一篇:荡胸生层云的下一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