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荡胸生层云的下一句

荡胸生层云的下一句

2024-02-26 16:48 211浏览

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这首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荡胸生层云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决眦入归鸟。全诗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曾通层,通假字,念做“层”的音)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5.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6.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7.割:划分。

8.决:张大。

9.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10.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1.会当:一定要。

12.凌:登上。

译文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解读1

诗歌首联描绘了泰山横跨齐鲁,千古常青,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运用设问,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化静为动,写泰山像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阳光,使山南山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颈联实写细望时所见、所感,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给人的震撼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入”字写倦鸟归巢,目光由远及近,微妙传神,写出了飞鸟归林的情态,侧面衬托出山林的深远。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终当、终要的意思,“凌”是登上的意思,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蕴含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或:站得高,看得远。)

本诗在写作上很有特色①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形容泰山像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阳光,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②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望岳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志向。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解读2

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上一篇:荡胸生层云是曾还是层怎么读 下一篇:小松鼠找花生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