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意思

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意思

2024-03-23 11:32 590浏览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忍”的意思是忍受、忍耐、坚忍,如果对于一些小事情不懂得忍耐,最后就会坏了大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忍住一颗急躁的心。

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意思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通常就是这样理解的:在小事上不忍耐,就会把大局搞乱

解析:

原句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就是孔夫子在讲成仁者时的包容并不是一味的善就能成的,花言巧语对于此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我们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所以产生猜忌,便会忍无可忍,若是一念之差选择了不好的结果,那这件事就会爆发,最后大事就不能成功。

“忍”字让人在遇到一件具有冲突性的事件时,要根据事情大小,有一颗包容的心。对于事情发展呈现坏的一面时,就不必对对方有所包容。大多时候,谁也不是没悔过之心,又是小事情,影响不大,那包容对有问题的人是一种救赎。为人处世,多一些包容,是一次对他人的救赎,也是对自己心胸的一次开阔。

除了包容外,遇到小事,也要学会沉住气。若是对方用言语激怒你,沉不住气,只会让你更快陷入危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便可海阔天空,一个人的格局不要那么小,不要困于计较与心浮气躁中。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感悟:

韩信年少时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只好经常去朋友家中寄食。一次,他接连在一个当亭长的朋友家中白吃了几个月。一天,亭长的老婆趁韩信没来,就让全家人早早地吃完了饭,韩信来了想吃饭,连剩饭也没有了。他就这样被朋友无情地踢开了。由于韩信喜欢带兵布阵之事,因此经常佩剑,当他经过淮阴市场时,一无赖公然挑畔说:“你经常带剑以示勇,若有胆量就杀了我,若胆小就从我胯下穿出去”。韩信想了想,甘受这胯下之辱,从那无赖的裤裆之下穿出去。后来,韩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为楚王。他衣锦还乡之后,送亭长一百个大钱,责其对朋友不能善始善终,召使自己受胯下之辱者为楚中尉,并告诉其部下:“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充分说明,韩信把“忍”作为激励自己奋发自强,从而实现个人远大理想的手段。而在成功之后,仍然以容忍的精神对待别人,包括侮辱过自己的人。古人云:宽则得众。(这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善于忍耐,委曲求全,有时是很必要的。三国时的猛将张飞,在他入川途中俘虏川将严颜之后,严颜威武不屈,愤怒地斥责他,并决心做“断头将军”。这时候张飞忍耐了,他钦佩严颜的勇气,不仅释放了严颜,还把他当作宾客对待。严颜因此归降,使张飞此后进军非常顺利,直抵成都城下与诸葛亮会师。但是后来,在关羽败亡之后,张飞为了替关羽报仇,却强令部下末将范疆、张达在十日内完成几万套白衣白甲,挂孝出众。当二人要求宽限时,张飞又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鞭打得咯血,终于为二将刺杀,死得不明不白。这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型例证。

古人说:“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在处世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提倡“小不忍,则乱大谋”,于人于己都非常有益。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谁说的?

孔子。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上一篇:小不忍则乱大谋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篇: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不躁而谋胜之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