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以下是关于《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情节。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
1、全文以对主人公梅尔•格列佛的历险经历的游记幻想式描写,进而对英国的社会矛盾、国民性格进行了鲜明的讽刺。斯威夫特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使读者沉浸式体验一个海轮外科医生在四国的奇趣历险,分别突出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荒诞新颖又发人深思的情状。
2、格列佛在海上覆舟遇险,醒来被捆绑成为小人国的俘虏,表示恭顺后被众人送进小人国宫廷,后续又在小人国内斗中逃走。接着格列佛在一次风暴后不幸被丢弃走失至大人国,伴游国王视察边境再次逃回到故乡;后来格列佛在航海时被海盗劫走,又被流放荒岛。
3、意外发现飞岛国并被接上其国土,在飞岛国其受到国王优待并学会他们的语言,游历诸地后返乡;最后格列佛返乡不久即受邀为“冒险号”船长,再次出海受水手叛变之灾,被囚禁数月后又被放逐到慧骃国,慧骃国内乱又将格列佛送出该地,后续他被葡萄牙人航船发现送回英国。
4、斯威夫特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其不仅以奇幻冒险的叙事情节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反动政策,更挖掘多个领域的丑恶腐败,多位评论家、作家将其视为讽刺作品之经典。
格列佛游记人物角色:
1、梅尔•格列佛
主人公格列佛是英国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他年轻时学医进而有契机在海轮上担任外科医生。《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思想主题大于人物塑造的作品,主人公格列佛虽是叙述者,但更是一面镜子,是作者的口舌,所以他是一个矛盾又天真、性格平平的形象,类似于天真汉、老实人的人格,格列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医学职业操守,是一个爱国且刚正不阿的人,同时他又总是不假思索任意发言,在整个文本下也是讽刺的对象。
但在整个四国游历的过程中,格列佛的性格形象有所成长变化,例如:起初格列佛是一位上层知识分子,具有膨胀的大国自信心与文化虚荣心,妄图在另一国度同样获取权位与尊重、优越的生活,而到巨人国后其受到身形威胁,进而激发自卑的补偿心理,自卖英国的优越之处,被他国国王戳穿后大失所望,终有所意识到现实政治的缺陷,来到慧骃国之后,更是完全被感化为一个“理想性”的人物,追求社会理想与极致理性,对“同类”耶胡的丑陋感到不适,对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最终感到迷失。
2、慧骃
性格温良友爱的生物,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仁义、道德、贤明,是人兽倒置颠覆秩序中理想社会的主宰,也是作者预设的理想人类想象的投射和替身。
原文中描述其为“举动很有条理,很有理性,观察锐敏而判断正确”的智马。慧骃国的统治者们基于平等的自然观念,维护了整个过度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
3、巨人国国王
即布罗卜丁奈格国国王,其为格列佛心中所想的明君,博学多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而不局限、谦虚且刚正,不卑不亢,富含治国理念和政治雄才。在与格列佛的对话中,其充当一个质疑者和抨击者,也是一位启蒙者,他的形象和格列佛是相互呼应、合二为一的,格列佛在大人国的言行实际上为国王的批判做了陪衬。
格列佛游记艺术特色:
1、叙事技巧
叙事学中叙述者的技巧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外突显,埃瓦尔德专著对“叙事面具”与修辞技巧展开的对格列佛叙事声音和文本“间离效果”的研究,首先,叙事学理论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为了让读者信任内容的真实性,然而格列佛所叙述的事物让人难以置信。
这种叙事手法和内容的间离让读者进一步审视故事与叙事人。其次,主人公格列佛在文中总是以天真夸张的话语描述他自身都不理解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这产生一种反讽效果,叙述方式与内容意义的差距造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样引人注意而不可轻笑的叙事策略使人反复品鉴简单文字中的严肃意义,即一种反差的不可靠叙事方式。
2、审美色彩
20世纪兴起的巴赫金狂欢化的诗学理论,应和了书里强烈的酒神精神色彩与宗教审美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该书中不断出现聚众的狂欢节日,对人体的放肆语言、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精神亢奋的事件体验,都在公众场所开放进行。
正因为此格列佛身边总是簇拥,总是集体性的童话式的荒诞演绎,具有狂欢色彩。而狂欢意味着颠覆等级制,是一个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强调流变、未完成状态,快乐的相对和双重属性,反对孤立和静止,也反对僵化的思想和体制。这就呈现一种颠覆的魅力,这种颠覆的魅力足够“fantasy”,既是儿童想象力栽培的温室,也是掀翻政治和思想道德的掩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