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2023-08-18 17:30 449浏览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想读懂文言文,必然就要多了解一些实词虚词。下面为大家总结出了一部分的实虚词,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30个文言文实词详解

01、比:①并列,靠近 ②及,等到(……的时候)

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03、兵: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战争

04、病:①生病 ②毛病 ③辱,耻辱

05、乘:坐、架(车)

06、持:①拿着,握着 ②掌握 ③保持 ④一只手从下托扶 ⑤控制,挟制 ⑥对立,对峙

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 ②听从,顺从 ③采取某一种办法 ④自,由

08、达:①通 ②豁达,心怀宽阔 ③表达,传达 ④得志,显贵 ⑤通行的,共同的

09、当:①在(某时,某处) ②应当,应该 ③将要,就要 ④占着,挡着,阻挡 ⑤对着,面对 ⑥掌管,主持

10、道:①路,途 ②道理,规律 ③道义 ④说,讲

11、得:①得到,收获 (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 ③同“德”,感恩

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②指示代词,这,那 ③近 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13、伐:①砍伐 ②攻打,讨伐

14、犯:①侵害,危害 ②触犯,违犯

15、方:①方圆,周围 ②区域,地方 ③将,将要

16、负:背,以背载物

17、赋:一种文体

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 ②又,另,还 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19、苟:①苟且,不严肃 ②姑且,暂且 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 ②原因,缘故 ③所以,因此 ④特意

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 ②拜访 ③还,反而

22、观:①仔细看,看 (观赏) ②景象

23、归:①归来,返回 ②归还 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

24、过:①经过 ②次,回,遍 ③过去,过后 ④过失,过错 ⑤犯过失,犯错 ⑥过分,过于 ⑦超过,过了

25、好:喜欢,爱好

26、号:①大叫,呼啸 ②称号,别号

27、还:①返回 ②交还,归还

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 ②盟会,宴会 ③适逢,正好,恰巧

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 ②同“慧”,聪明

30、及:①到,至 ②等到……时 ③比得上 ④以及,和,与

以下是虚词详解:

以:

1.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无实义。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用来”“以便”。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可译为“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4.动词

(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使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名词

(1)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6.固定词组

(1)[以为]①认为,把……当作或把……看作。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②把……作为或把……制成。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2)[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3)[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的办法”“没有……的办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而:

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可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第二人称代词

(1)译为“你(们)的”“你(们)”。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通“能”,能够,才能。

(1)胡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4.固定词组

(1)[而已]语气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3)[而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2.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即“他”“她”“它”;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动词

(1)往,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其:

1.副词

(1)表示期望、命令,相当于“可”“请”“还是”“应当”。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或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连词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疑问句连续使用“其”字,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2)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3.助词

(1)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4.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她(他)的”“它(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们)”“它(们)”。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这种”。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为:

1.介词

(1)表被动,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可译为“跟”“同”。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2.句末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3.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可译为“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要想学好文言文,实虚词非常重要:

一个初学者要能解读文言文,最主要的是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词汇,这里面尤其要注意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其次,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虚词词汇,因为文言文的虚词和现代文的虚词完全不同。没有掌握这些虚词,我们也能了解古代典籍的大概意思,但这样就只能掌握一些表面意思,而无法“体味其中的奥秘”了。最后,掌握一定的文言句式,比如大量的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判断句式等,就能具备基本的解构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这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一般的中高考基本不用发愁,同时,也就基本具备了自行从我们祖先的文化宝库中寻宝的能力。

上一篇:常见八种诗歌体裁类型 下一篇:学弈文言文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