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

2023-09-02 14:52 312浏览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是一篇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1、湖光:湖面的波光。

2、两:指湖光和秋月。

3、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4、潭面:指湖面。

5、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6、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7、山水翠:也作“山水色”。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又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的诗通俗清新,别具风格。

品鉴鉴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相关故事

《望洞庭》创作的时间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当时刘禹锡被贬和州,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经过湖南洞庭湖,看到眼前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有经典之作。刘禹锡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其诗清新自然,很多的作品都是深入人心,譬如《乌衣巷》、《春词》、《竹枝词》、《秋词》等等,那都是不朽的经典,每一首都是家喻户晓。

刘禹锡被贬和州正是由于此前参与了改革变法,也就是唐朝历史上着名的“永贞革新”,另外还写诗讽刺了当朝的权贵,公元805年改革派王叔文被人弹劾,新继位的唐宪宗,开始全面废除变法。王叔文被判处极刑,而刘禹锡与其他的改革派,则是纷纷被贬到外地。刘禹锡先是被贬湖南朗州,在公元815年回到长安,可是他写下了《游玄都观》一诗,在作品中讽刺了很多的权贵,再次被贬到外地。

和州也就是安徽巢湖市一带,刘禹锡是先由夔州转运和州刺史,在经过洞庭湖时,诗人感慨万千,回想起了当年被贬湖南的经历,同时也在这首作品中,写出了月色下完全不一样的洞庭湖。整首诗没有高超的技巧,也没有引经据典,只不过是那么淡淡着笔,用最纯朴的文字,去描写洞庭湖夜色中的美景,所以短短的几句,不仅抒情同时美得令人心醉。

上一篇: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下一篇: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