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2023-09-02 14:53 455浏览

现在很多人会感慨年轻时总是黑白分明,总想着把这世界看个透彻,无数次摔打,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爬起来,无数次自我嘲笑,最终还是回到了茫茫人海,也不知道自己是那海浪中的哪颗泡沫,也不明白自己是沙堆中的一粒白沙或是黄沙。世界太大,一个人更是微乎其微。而刘禹锡有一首诗:浪淘沙其七,也恰有此意。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原文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作品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去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第四句写到,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好像一座座雪堆。文字表面上看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首句的“吼起来”,以退潮后留下的又一奇景,衬托出八月浪潮奔涌而来的壮观场面。

全诗看似不事雕琢,流走飞动,却又紧凑凝炼,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详见籍贯争议目录),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着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着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上一篇:望洞庭古诗的意思 下一篇:咏柳古诗的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