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出自哪里
爱之深,责之切:当爱一个人到了很深的程度时,对于这人他(她)就会很关注、有很高的要求。这是《战国策》中一篇文章“触詟说赵太后”里讲的一个著名故事,具体讲了什么一起看看吧!
爱之深责之切出自哪里
爱之深责之切出自《战国策》一文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基本意思是,对一个人爱得很深的时候,就会对这个人非常关注且要求很高。
故事大意: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所记之事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赵国赵孝成王年少新立,太后代其掌政。时则秦君来犯,赵向齐求救,齐以长安君为质作为条件,赵太后爱惜其子,不肯答应。一并劝谏大臣均被赵太后拒之。
触龙此时求见赵太后,先以家常话之,打消赵太后的戒心,接着以为子谋官职引入为子“计深远”,层层递进,说服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
赏析:
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限制,人口都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因此,在那个时候,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寡,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在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前提下,古人一般都是一方面拼命地生,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对无情地死。
在战国时期,战争频仍,人们更是见惯了生离死别。而且我们中国人还有一种幼子情节,家庭中有许多孩子时,最小的一个,获得的关爱往往比其他孩子要多一些。综合各种情况,赵太后对他的幼子长安君,就非常宠爱。
而触龙就是发现了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溺爱,从这一点入手,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让她为了长安君的长远着想,放弃了对他的溺爱爱,是父母对子女的本能,爱过了头,则危害重重。
文章人物性格刻画到位,触龙和赵太后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为聪慧谋士,一为慈爱之母。其中又可见赵太后为政之明智,虽一开始不听大臣劝诫,却也只说“老妇必唾其面”。待及触龙进见,赵太后与老迈的触龙亦有惺惺相惜之意。全文章法严谨,环环相扣。从触龙以己身引入话题,推至其子,再以三代诸侯世袭而论,向赵太后阐明一个道理。需“为子计深远”,其子要自建功业,未来才可有所依托。
现代启示:
爱之深,责之切是指在关系中,如果爱得深切,责任感也会更强烈。
因为爱一个人,就会更在意对方的情感和生活,这种关爱和照顾都需要付出责任、关注和付出时间。所以,这种说法强调的是爱与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爱需要负责任的表现。
在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关系中都需要体现“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在爱情中,如果双方都能够体现这种责任和担当,才能够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在亲情和友情中,也需要双方有责任感和关心关爱的表现,才能够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长久。
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也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表现。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