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孔融让梨的寓意和道理

孔融让梨的寓意和道理

2024-01-22 14:27 1635浏览

相信大家对于孔融让梨的故事,都非常的熟悉,孔融将最大的梨子分给哥哥,将最甜的梨子给自己的弟弟,自己吃最小的梨子。意思是告诉人们孝亲敬老、懂得谦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从孔融的行为中汲取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

孔融让梨的寓意和道理

谦让与尊重的典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以来被视为尊重和谦让的典范。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代的儿童故事,更是传达了一种深厚的道德价值观。孔融,这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智慧和品德而著称。在他年幼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给他和哥哥们分梨。面对眼前的梨子,孔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最小的。他的母亲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选择最小的梨。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留给哥哥们吃。”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深刻地体现了孔融的谦让精神。他没有选择最大的梨子,而是主动选择了最小的,以表达对哥哥们的尊重和谦让。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更彰显了他的高尚品德。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和尊重。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应该学会主动选择最小或者最少的一份,而不是贪婪地追求最大的利益。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关心和照顾他人。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人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长辈和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最后,这个故事还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出自哪里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并没有记载。在汉末魏晋的一些史书中要没有记载,最早的出处是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释当中,引用了一则《融汉书》中的文字,但《融汉书》是何人所作,又成书于何时,至今不得而知。在后来记叙孔融的相关事迹史书中,也查不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因此,这则故事是由孔融后人为了歌颂孔融伪造的可能性极大。现在一般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出处标记为清代余嘉锡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编写的《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让的为什么是梨,而不是苹果

问题虽然天马行空,但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在汉代中国还没有苹果,那时只有一种叫柰的水果与苹果同源,但这种水果口感酸溜溜、软绵绵,口感不佳导致其种植并不广泛(现代苹果是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带中国的)。而水分高、口感甜的梨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产量高自然出镜率高。

孔融让梨的故事确实让梨也跟着名声大噪,但其实梨在中国原生水果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远远比不上桃、李、杏、梅、荔枝。究其原因令人惊诧,梨是被谐音梗玩坏的。古时候就很多名医就因梨与锋利之利谐音,来臆断其功效,认为食梨犹如食刀,会伤害人的五脏六腑。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其着作中记载:“梨种复殊多,并皆冷利,俗人以为”快果“,不入药用,食之,多损人也。”同时还有像朱熹、陶榖这样文人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食梨对身体有害。《清异录》中就这样添油加醋道:“百益一损者枣,一益百损者梨。医氏目枣为百益红,梨为百损黄”。

就这样梨被嫌弃了很久,直到后来李时珍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梨的误读,李时珍对历代医家对梨“止言其害,不着其功”的偏见很不满,于是在《本草纲目》中为梨着书立传,就此梨得到平反昭雪。

孔融让梨背后的故事

在孔融九岁的时候,有一个被通缉的人叫做张俭,此人逃到了孔家开门的正好是孔融,但此事被官府知晓后是要追究责任的,私藏逃犯可是大罪。官府的人说孔融九岁不具备犯罪的能力,此事就被推到了当时孔融让梨的哥哥身上,最后哥哥孔褒担下罪责被处死。有一句话是融四岁让哥梨,褒十六,还条命,原来是孔融用一个梨换了一条命。

长大后的孔融的确也做出了些政绩古书记载“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之后曹操爱才,孔融便投靠了曹操,但是孔融恃才傲物,看不起曹操,大放厥词,惹怒曹操。

孔融在中晚年的时候,却公开对外说:“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最终曹操以其不孝之罪杀了孔融。

孔融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关于孔融的轶事典故有许多,譬如《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一个文人,怎么当上北海相呢?《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从中看出,他不依附董卓,董卓使坏,举荐他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今山东昌乐区域)为国相。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共同谋划,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孔融的政见多与曹操相左,“既见操雄诈渐着,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如曹操为筹集军饷发布“禁酒令”,孔融就写成《与曹操论酒·又》,历数酒的功德,指出曹操禁酒实为违犯天功人心,使曹操十分难堪。再如,曹操平定袁术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孔融讽讥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一时不解,问孔融“出何经典”。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来,曹操既积嫌忌,让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又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斩首,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上一篇:志当存高远什么意思 下一篇:abcdefg26个字母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