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宋朝18位皇帝列表

宋朝18位皇帝列表

2024-01-22 18:29 274浏览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想要掌握好宋这个朝代的历史,要先了解宋朝的18位皇帝。

宋朝18位皇帝列表:

1、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在五代十国时期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郭威在夺取后汉隐帝的帝位建立后周后,赵匡胤又被郭威养子柴荣招入麾下,郭威死后,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此后,赵匡胤随柴荣征北汉、伐南唐屡立战功,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公元960年,在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年幼的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赵匡胤以受命抵御辽军为由,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迅速率军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后篡周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的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同时,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也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建隆之治”,此外,赵匡胤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武将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宋朝逐渐走上了重文轻武的道路,公元976年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终年50岁,在位16年。

2、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是宋太祖同母弟,“烛影斧声”后,赵光义匆忙即位,他即位后,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先是迫使割据福建的陈洪进及吴越的钱俶纳土归附,其后又亲征灭亡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趁灭北汉的余威北伐辽国,试图夺取燕云十六州,结果兵败于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伤,乘驴车仓惶逃走,数年后,宋太宗发兵20万再度伐辽,结果再次战败,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此后,宋太宗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同时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宋太宗赵光义共在位21年,最终在59岁时驾崩于东京开封府。

3、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是宋太宗第三子,宋太宗驾崩后,即位的宋真宗任用李沆、吕端打理政事,使北宋经济繁荣,税收富足,史称咸平之治,同时,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辽军,并在澶渊挫败了萧太后与辽圣宗侵宋的辽军,最后与辽朝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两国百年间的和平,但宋真宗在位后期,沉溺于“东封西祀”之中,他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同时又因其晚年多病,朝政大权逐渐被皇后刘娥把持,宋真宗赵恒共在位25年,最终在55岁时驾崩于东京开封府。

4、宋仁宗赵祯:

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宋真宗驾崩后,13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由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宋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娥的阴影之下,直到刘娥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开始亲政,宋仁宗亲政后知人善用,为政宽仁,同时还能够约束自己,在他的统治下北宋进入了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当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富足、科学技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史称仁宗盛治,但在军事上,因北宋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为帝,宋夏战争由此爆发,宋仁宗屡战屡败,损伤惨重,最终和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仁宗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宋仁宗赵祯共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最终在54岁时驾崩于东京开封府。

5、宋英宗赵曙:

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由于宋仁宗无嗣而崩,固由养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宋英宗是一位很有做为的君主,他即位后,继续任用宋仁宗时期的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进行改革,同时又大胆挖掘新人为国选贤,另外,宋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他所发起的,但宋英宗体弱多病,年仅35岁就去世了,在位仅4年。

6、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是宋英宗长子,他在位期间,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启用改革派名臣王安石为相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新法触犯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利益而遭到反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宋神宗变法的决心也有所动摇,最终,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王安石被罢后,宋神宗继续改革事业,他亲自主持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虽然,元丰改制不如王安石变法有名,但也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然而,伴随着国力增强,宋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于是,宋神宗派军大举征伐西夏,结果却在永乐城之战遭到惨败,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年仅38岁的宋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位18年。

7、宋哲宗赵煦:

赵煦是宋神宗第六子,宋神宗死后,9岁的赵煦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高氏主政期间,起用司马光等人恢复旧法,并将宋神宗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废除,史称元佑更化,高氏去世后,亲政的宋哲宗对内陆续恢复了王安石和元丰时期的新法,对外,他任用章楶等人屡次击破西夏逼迫西夏请和,因其统治使宋朝国势有所起色,故被后人称赞为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但宋哲宗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好,年仅25岁便英年早逝了,在位15年,是对宋朝进一步发展的极大损失。

8、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由于宋哲宗无子而崩,固由他的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和丹青,所以在他即位后,对朝政毫无兴趣,过分的追求奢侈生活,他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引得民怨沸腾,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同时,宋徽宗又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朝被金朝打得接连败退后,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遂遣使从海路赴金,与金朝签订了自取灭亡的海上之盟,联金灭辽,海上之盟签订后,宋金果然合力灭亡了辽朝,但辽朝灭亡后,金朝立即南下攻宋,宋军接连战败,最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被金军俘虏至北国,在被囚禁9年后,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哈尔滨,终年54岁,在位26年。

9、宋钦宗赵桓:

赵桓是宋徽宗长子,宋金联合灭辽后,金朝在第一次进攻宋朝直逼国都开封时,惊慌失措的宋徽宗,立刻传位其子宋钦宗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启用抗金名臣李纲,击退了金军,但宋钦宗与其父宋徽宗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他在金军北退不久就罢免了李纲,与此同时,金朝在第一次被挫败后二度南下,这次,金军攻陷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在开封的宗室三千余人被金军掳走,史称靖康之耻,自此,享国167年的北宋灭亡,此后,宋钦宗在做了30余年的俘虏后客死于异乡,终年61岁,在位两年。

10、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南宋开国皇帝,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后,赵构因被宋钦宗委派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赵构为延续宋朝,在应天登基称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宋高宗,宋高宗即位后,在金军的进逼下,他一路南逃至扬州、杭州、越州,甚至入海逃避,直到定都临安府后,南宋才得以稳定,在此期间,他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人抵抗金军和伪齐,一面任用秦桧对金媾和,最终,宋高宗对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奠定了南宋偏安的局面,但在和议达成之时,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此后,宋高宗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宋高宗共在位35年,他在56岁时将皇位禅让于养子赵昚,自己退称太上皇颐养天年,在做了25年太上皇后,宋高宗赵构驾崩于临安府,终年81岁。

11、宋孝宗赵昚: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由于宋高宗赵构早年丧失生育能力,故从宋太祖的后裔中选中赵昚为继承人,并将皇位禅让于他,是为宋孝宗,从此,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宋孝宗即位后,平反岳飞冤狱,驱逐秦桧余党,同时又起用主战派大臣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却遭到惨败,宋孝宗不得已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此后,宋孝宗专心理政,大力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使南宋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乾淳之治”,宋孝宗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他共在位27年,在他63岁时,由于养父宋高宗赵构去世,宋孝宗以为宋高宗服丧为由,将皇位禅让于其子赵惇,在做了5年太上皇后,宋孝宗驾崩于临安,享年68岁。

12、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受父亲宋孝宗禅让而即位,然而,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朝政大权逐渐被皇后李凤娘掌控,她不但离间宋光宗与太上皇宋孝宗的父子关系,还在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后,阻止宋光宗主持丧礼,导致朝政有空转的危机,于是,宗室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转为太上皇,并拥立其子赵扩为帝,宋光宗在位仅5年,就使父亲宋孝宗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此后,宋光宗赵惇又做了6年太上皇后,驾崩于临安,终年54岁。

13、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是宋光宗与李凤娘的次子,他继位后,重用了使其登上皇位的赵汝愚和韩侂胄两位大臣,但二人不合,韩侂胄便向宋宁宗进谗言罢免了赵汝愚,韩侂胄得以把持朝政,韩侂胄把持朝政后,为了稳固统治便贸然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结果,宋军接连战败,韩侂胄遂遣使向金请和,但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韩侂胄,于是,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伪造密旨杀死韩侂胄,将其首级送给金人后与金朝签订了耻辱的“嘉定和议”,而史弥远在韩侂胄死后升任右丞相,从此又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而宋宁宗赵扩本人史载他智商低下,他共在位30年,最终被奸臣史弥远杀害,终年57岁,虽然宋宁宗智商低下,其一生都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但他平时虚心好学,生活节俭,并善于听取臣下意见,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14、宋理宗赵昀:

赵昀只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由于宋理宗被史弥远害后没有留下子嗣,本该由养子赵昀即位,但史弥远因与赵昀不合,便假传遗诏废除养子赵昀,拥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所以,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直到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革除了史弥远时期的很多弊端,史称“端平更化”,但改革治标不治本未能成功,与此同时,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攻打金朝,便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一事,当时,朝中大臣大多赞同,宋理宗就答应了蒙古的要求,最终,宋蒙联合灭亡了金朝,但联蒙灭金后,和100多年前联金灭辽一样,蒙古又将灭亡南宋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从此,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而宋理宗在晚年,整日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南宋国势急衰,宋理宗共在位41年,仅次于北宋仁宗,最终在60岁时病逝。

15、宋度宗赵禥:

赵禥是宋理宗之侄,由于宋理宗三子早夭,故而选择侄子赵禥为皇储,是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后,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国的军队大举南下攻宋,国难当头之际,宋度宗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致使权相贾似道擅权,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还禁止让宋度宗了解前线战事,与此同时,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攻宋,南宋的樊城、襄阳相继陷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最终,在位十年的宋度宗赵禥因酒色过度而逝,年仅35岁。

16、宋恭帝赵㬎:

赵㬎是宋度宗嫡长子,宋度宗死后,3岁的宋恭帝赵㬎即位,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威逼建康,南宋朝野大震,京师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御敌,结果,贾似道在丁家洲之战大败,宋军主力瓦解,贾似道也被贬被杀,不久,元军攻克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被俘,宋恭帝被俘后,被送往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后被忽必烈遣送至西藏出家,学习藏文和佛经,直到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时,宋恭帝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在位两年。

17、宋端宗赵昰:

赵昰是宋度宗庶长子,宋恭帝赵昰和宋末帝赵昺的长兄,元军攻陷临安后,赵昰和赵昺在大臣们的保护下逃出临安,当逃至福建福州后,文天祥、陆秀夫拥立7岁的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不久,在元军的攻击下宋军接连战败,宋端宗在逃亡途中落水染病、不久在荒岛上去世,年仅9岁,在位两年。

18、宋末帝赵昺:

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和宋端宗的弟弟,宋端宗赵昰在荒岛上去世后,陆秀夫与众臣拥戴6岁的赵昺为帝,是为宋末帝,宋末帝即位不久,就在元军的追击下逃到崖山,公元1279年,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大军,直趋崖山,南宋随即与元军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此战,南宋战败,陆秀夫背着在位313天的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自此,享国319年的宋朝以及152年的南宋至此灭亡。

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两宋时期在中央采用的是二府三司制,在地方实行文官制。两宋的政治制度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本因素。

如何评价宋朝的政治制度:

利:

1、宋代重文轻武,采用文官制,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的巩固了统一。

2、宋代分割地方的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3、宋代政治典型特点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可以有效的镇压地方和农民起义。

弊:

1、文官制因为领导人是文人不懂军事,导致了军事战斗力的低下不利于军事的发展。

2、分割地方权力导致地方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3、弱枝强干导致边防虚空,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1、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标志着宋朝的建立,史称北宋。

2、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3、北宋统一战争。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诸割据政权,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只是实现局部统一的战争。

4、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5、熙宁变法,又作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并由宋神宗推行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对人民造成了很多额外负担,并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对,造成新旧党争。新法一度被废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朝灭亡。

上一篇:斯大林格勒战役历史背景及结果介绍 下一篇: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