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出自哪一首诗
日暮乡关何处出自《黄鹤楼》,此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通过怀念传说中的仙人和黄鹤,流露出对历史长河中消失的事物及人物的怀念与惆怅,暗含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
日暮乡关何处是出自哪一首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全诗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的整体分析:
《黄鹤楼》是一首以黄鹤楼为背景,抒发诗人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诗篇。诗人以仙人乘鹤而去的传说开篇,用以暗示时光流转和人事变换的主题。接着通过对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一种辽阔而寂寥的气氛。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把个人的思乡之情与眼前的江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既深沉又开阔的愁绪。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咏史抒怀、寄寓人生哲理的典范之作。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相关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答案: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