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是什么体裁
《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风景谈是什么体裁?
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风景谈的思想介绍:
1、《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写的被誉为姐妹篇的《白杨礼赞》成为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
2、然而,对《风景谈》主题思想的分析,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面貌这一阐释上。
3、这种强调革命性、政治性的主题思想分析,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些概念化、表面化,或者说是较为笼统的。它不仅没有接触到《风景谈》内涵的主旨,而且对读者尤其是学生欣赏这篇散文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诱导,由此,对《风景谈》的主题就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4、笔者以为,《风景谈》表现的不仅是讴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茅盾对根据地这种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失去了这一前提,什么“讴歌”“赞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缺乏感染力的概念化的东西。
5、因此,《风景谈》的主题思想应该这样概括: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风景谈的背景:
1、文章主题的表现,一般离不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文章是作者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处在怎样的心境之时写出来的,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
2、《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
3、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风景谈的寓意深邃:
1、《风景谈》与《白杨礼赞》虽然同是赞美延安根据地人民精神风貌的,但相比较,《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2、茅盾的作品,往往是以深厚丰满见长的。同样,他的散文表现的虽然是某个生活断面,某种生活景象,但却是取精用宏,他会调动整个的生活积累,来充实它,使之更加集中完满。《风景谈》从表面看,只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六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但仔细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散乱的,而是和谐统一的。
3、有人因为《风景谈》的六幅画是用叙述的笔调记叙的,因而就把它当作叙事散文来进行分析;有人则因为每一幅画的结尾都有几句议论的句子,因而就把它当作议论散文进行分析,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偏颇。
4、因为《风景谈》是一篇熔叙述、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的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任何单从某一表现手法进行的分析,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更何况在对风景画内容描述之后,引出几句议论,这不仅是对前面描述内容的深化,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点睛之笔。
5、如第五幅画描绘的是人们在桃林茶社休息的情景。原本贫乏、简陋的桃林却因人的活动而变得丰富热闹起来。在结尾处作者这样说道:“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这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一种真正的、毫不做作的、富有美感的议论。前面的描叙与后面的议论的有机结合,是显得那样的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