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写的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有着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被赋予思念故乡、期盼团圆的寓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节日
描写的是中秋节。婵娟这里指的是月亮。原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在中秋之夜,通宵饮酒到天亮,醉意中作此诗,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苏辙)的思念。
原诗作者是借中秋月圆之夜,和月下的美景,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后人借故今用,用来抒发对恋人的想念,对恋人的依恋,对爱人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注释:但:只。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感情
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大文豪苏轼之口。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中出现了这句话,全文也是非常的有名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整首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是谁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1037年~1101年)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