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吕氏春秋是什么体的史书

吕氏春秋是什么体的史书

2023-08-14 17:40 2411浏览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是由秦朝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一本杂家著作,以儒学位骨干,道家为基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吕氏春秋是什么体的史书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纪传体巨著。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是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兼采儒、道、法、墨、农、兵、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从诸子学说、历史、文化、政治、哲学、艺术等多方面表达见解。后世《史记》中“一字千金”的典故,即指吕不韦曾将《吕氏春秋》列于咸阳门市,称“有能增减一字者,赏千金”,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其书影响力。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下面选取《吕氏春秋》中的四大寓言故事,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

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要实事求是。

二、循表夜涉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

三、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四、知人不易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哲理】

看问题要全面,要最大限度的把问题搞清楚,再评论,再处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怀疑的目光去观察,再用真实的东西来证实,要敏其行,要慎其言。

吕不韦其人以及历史评价

(一)吕不韦所处的时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经过春秋末期和战国前、中期频仍的战争,战国末期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其中,秦国经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发展经济,国力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此外,秦国虽然地处西偏,但秉承了西周的传统,所以底蕴很深,因此秦国在七雄中是最强大的。吕不韦所处的时代,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意志已经非常明显。

这个时期秦国的经济和科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迅猛发展。战国末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大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而且吕不韦所处的时期,这种百家争鸣呈现出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新局面。

(二)吕不韦的里籍和生卒年

1、里籍

关于吕不韦的里籍,《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不完全一致。《史记》中记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意思是吕不韦是阳翟人;而《战国策·卷七·秦五》中记载:“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说他是濮阳人。

汉末高诱所著的《吕氏春秋注》在序言中写道:“吕不韦者濮阳人,为阳翟之富贾,家累千金。”他将《史记》和《战国策》的内容进行调和,认为吕不韦是濮阳人,在阳翟经商发家,并成为巨贾。我认为高诱的解释是可靠的,当时濮阳和阳翟是分别属于卫国和韩国,两地是存在一定距离的。

2、生卒年

吕不韦的生年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是具体哪一年。为什么没有记载?吕不韦早期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因此在史书中很难知道他的生年。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吕不韦曾经帮助秦国的质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谋取王位。据《史记》记载,秦昭王四十八年,也就是子楚得到赵姬后的第二年,秦王政出生。这个时候吕不韦已经帮助异人取得太子之位。根据现在创业经商者的年龄来推断,他当时的年纪至少在三十岁左右。由此往上推三十年,吕不韦的生年大概是在秦昭王十几年的时候。

吕不韦的卒年记载很清楚,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二年,文信候不韦死,窃葬。”又据《史记索隐》说:“其宾客数千人共葬于洛阳北邙山。”这里的“十二年”是指秦王政十二年。“窃葬”的意思是他的宾客偷偷摸摸地将他埋葬。

上一篇: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下一篇: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