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出自谁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出自谁

2023-08-23 17:19 4534浏览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为“与我不同的族群,其心必定有恶意”。这句话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排他思想,认为不同的人群之间必然存在着隔阂和矛盾。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出自谁?

应该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史轶。

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释义:不是我们同一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

2、出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知我乎?“说的是鲁成公想背离晋,和楚结盟,大臣季文子反对,他引用史轶《志》中的话,说楚虽然大,但不和中原诸侯同族,不会和地处中原的鲁一条心。之后人们就把这句话引申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必定和我们不一条心。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2、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3、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

6、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

7、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

10、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左传》典故: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国大臣祭仲知道后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结果共叔段果然造反,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最终共叔段兵败自杀。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荒淫无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死。

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晋国想借道虞国去伐虢国,大臣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他说:“面颊(辅)和牙床骨(车)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明虞国和虢国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晋国灭虢国后虞国也将陷入危险。可是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最终虞国亡于晋国。

上一篇:贾母的三个儿子都是谁 下一篇: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