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豆蔻年华出自哪首诗

豆蔻年华出自哪首诗

2023-09-02 11:42 305浏览

“豆蔻年华”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赠别诗》,是杜牧在扬州做官时痴情于一位年轻相好张好好,后来因公离开扬州时,写了两首诗送给这位红颜,《赠别诗》是其中的一首。

豆蔻年华出自哪首诗?

“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蒄: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赠别二首》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诗人简介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于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和杜甫相差多少岁?

杜甫和杜牧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二人相差91岁,杜甫死后33年,杜牧才出生。所以两人从未谋面,杜甫不知道杜牧,但杜牧肯定听说过大诗人杜甫。他们都姓杜,虽非近亲,却拥有共同的先祖。最近看了缪越先生的《杜牧年谱》和《杜牧传》,才知道杜牧与杜甫同门同宗。傅璇琮先生评论说:“在近代学者中,真正为杜牧研究打下科学基础的是缪越先生。缪越先生的《杜牧年谱》和《杜牧传》是一切研究杜牧的人所必读的。”

上一篇:千山鸟飞绝的整首诗 下一篇: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哪首古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