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不平则鸣出自

不平则鸣出自

2023-10-17 17:03 416浏览

不平则鸣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现多指“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或指遇到“不平的事,发出不满的呼声。”

不平则鸣出自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平则鸣”。

引证

1、凡物之理,不平则鸣,不足则慊。宋·黄干《升铭》

2、诸生之不平则鸣,有何足怪?清·昭梿《啸亭杂录·王述庵书》

3、并电告各省,历述前此经过情形,大有恨人反覆、不平则鸣的意思。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八十六回

成语典故

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韩愈慰藉安抚了诗人孟郊的内心苦闷。序言的开篇便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世间万物只有在不平静的时候才会发出声响。其深层含义是:朝廷不能任用贤能,使得有才之士郁郁寡欢,只能通过诗歌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不平则鸣”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寓意着当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应当勇敢发出不满的声音,以此抗议不公,争取公正。

成语寓意

物遇不平,鸣以示人,这是物的机敏;人遇不平,语出提醒,这也是人的天性。历史上,现实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事屡见不鲜,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传闻也不绝于耳。人们应该坚信,人的良知永远不会泯灭,扶弱济贫也必然是代代相传的美德与善举。只是在现实世界里,确有鱼龙相混,个别善于伪装的宵小使得“乱花渐欲迷人眼”,窃他人子女为乞丐、化身残障“碰瓷”求同情,结果造就了部分民众看似冷漠的内心。因此,人们首先应该修炼的,是明辨真伪和善恶的火眼金睛,然后对真正的弱者施以爱心之手,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成语运用

1、成文用法

“不平则鸣”指遇到不平的事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形容对不公平的事表示愤慨。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2、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八回:“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

作家·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二七章:“‘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大声疾呼——革命、救国。”

上一篇:都江堰的水源来自哪里 下一篇:映山红的寓意和象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