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六艺指什么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师说中的六艺指什么
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
《礼》,《礼》是一部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文献,包括了吉、凶、军、宾、嘉五礼的内容。《礼》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道德、礼仪等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关系、礼仪典藏的历史重要资料。
《易》,《易》是一部记载古代卜筮制度的文献,包括了八卦、六十四卦等内容。《易》以道阴阳,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夫《易》开物成务,自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师说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以当老师为耻辱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师说的作者
韩愈,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退之,因韩氏郡望在昌黎,他又对人常自称“昌黎韩某”,故世称韩昌黎。死后获溢为“文”,因此后人尊称他为韩文公。
其父韩仲卿,曾在武昌、潘阳、长安等地做官,在他由武昌调任潘阳时,武昌人请其好友、大诗人李白为其写《去四颂碑》,开宗明义曰“君名仲卿,南阳人也”。
此南阳后经宋代大儒朱熹等人考证,为“晋启南阳”之“南阳”,而非邓州之“南阳”,并进一步考证“河内修武,即《左转》所谓晋启南阳”,“然南阳之为河内修武,则无可疑者”。
作为文坛领袖, 韩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作文赋诗气势磅礴;作为国家官员,他刚直敢任,大胆进言,诚为伟丈夫。
韩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之上,他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大学官职,所至之处皆有政绩。尽管他谏迎佛骨一度被贬至潮州,却也因此给潮州百姓谋来了福利与幸福。作为传统儒家“仕”的代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实践“仁义”。
如今,韩愈长久为外人所知的名声更多的源自于“唐宋八大家”之名。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寻理透彻,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