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社戏》讽刺了什么

《社戏》讽刺了什么

2023-11-29 17:13 942浏览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你如果把《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整体来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这些小说都是对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批判。那么,单独看社戏这一篇文章,又能看出来他在讽刺什么吗?

《社戏》讽刺了什么

通过乡下、城市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作者通过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表达了作者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

作者通过乡下的生活,而感受到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社戏》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社戏》创作背景

1917年到1921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来中国讲学,他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西、山东、北京等地介绍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讲学中,杜威提出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现代儿童观,认为解决当下世界种种危机的希望应寄托于尚未被成人社会污染的儿童身上,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发掘儿童的潜能,反对用礼教压制、干涉、束缚儿童,让儿童自由全面地发展,以疗救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此说带给当时文化界不小的震动,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接受了杜威的现代儿童观。杜威讲学结束后的第二年,鲁迅立即创作出以儿童为主角的小说《社戏》,该作品融入了他对现代儿童观的理解。

《社戏》的创作时间是1922年10月,该时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期。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有余,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尚未形成规模,因此鲁迅在创作《社戏》一类着重表现乡土文明的作品时,主要刻画出农民淳朴驯良的一面,譬如《社戏》中的顽童双喜有着一颗纯净的心灵、老农六一公公为人亲和善良,未能看到农民身上潜藏的革命爆发力。但随着革命形势日渐高涨,在后来创作的乡土小说中,鲁迅逐渐发掘出农民身上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力量,譬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对“我”人有无灵魂的发问,实际上是在质疑启蒙的意义,而《离婚》中的爱姑,她对丈夫休妻的反抗,本质上是在挑战礼教制度。

据孙伏园通过《鲁迅日记》考证,小说中“我”前两回在北京的看戏经历可与作者当时身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互证。《社戏》开头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社戏》写于1922年,据此可认为“我”两次看中国戏发生在1912年到1922年之间。“我”第一回看戏是在民国元年,可与鲁迅1912年6月中旬应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要求在天津考察新剧互勘。鲁迅考察新剧不久后,辛亥革命开始走下坡路。小说中,戏园内拖着长辫的堂倌与使人联想起刑具的条凳,便与辛亥革命后新不敌旧的社会气氛相印证。“我”第二回看京戏,可溯源至1914年末到1915年初,那时袁世凯政府倒行逆施,社会民不聊生。反映在小说中,便是政府不管水灾救济,民间被迫出来为水灾募捐,所以才会有“我”第二回所观的为湖北水灾募捐的京戏。

课文内容解析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4、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担心。

怎样解决:小伙伴们解决: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作用: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5、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

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歌吹、横笛)想象(戏台、渔火)

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5、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②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上一篇:隋唐五代是哪五代 下一篇: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