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一篇什么文体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马说是一篇什么文体?
论说文。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
马说阐述了什么道理?
识马者难得。不识马,虽然有千里马也埋没了。
马说全文共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说明了认识马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点明了首先要有伯乐,千里马是由伯乐发现的。接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是千里马经常都有,而伯乐却不会经常来发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常常被埋没。
第二层:是说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虽说是马有千里的能力,然而饲养者不能够适应马的生活,因此不能发挥马的才能。
第三层:不识马的人,使用马、饲养马的方法都不对,听到马的嘶鸣也不知道马的意思,于是发出慨叹:“鸣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说真的没有马吗?其实是不知道,不去发现马罢了。
文章用识马说明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人才,只讲马,以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别人才,来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且了解人才的意愿。
“伯乐”是指识马者,拿到今天来说就是指人事部门和有关领导;“千里马”说的是有才能的人才。
马说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