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穷则独善其身出自

穷则独善其身出自

2023-12-16 12:26 339浏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充满智慧的古训,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入世与出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成为从古至今众多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

穷则独善其身出自

穷则独善其身的完整句子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不得志贫穷落魄的时候,也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的修为;等一个人得志显达富贵的时候,就要多想着行善做好事,要多主动帮助接济救济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故事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穷则独善其身蕴含的道理

“穷则独善其身”,讲的是人在贫穷逆境不得志时,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地“独善其身”,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好好地学着做人。

“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亮点,在很多人身上展现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忍耐,顽强,自强不息的“独善其身”的精神。

中国古代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令人佩服。当年刘秀敬重的哥哥刘演被更始帝刘玄猜忌杀害。刘秀面对现实,强制自己要忍耐,因为,在当时刘秀还没有能力左右大局,所以他一直采取隐忍而保全自己的方法,没有让刘玄看出任何的异样。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秀非常明智,比较善忍,毕竟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因为这样,刘秀才能夺取天下,开创了东汉王朝。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不愿意同流合污贿赂上司,毅然决然辞掉官职回家乡隐居,“独善其身”,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是一种难得的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至今有许多人仍然向往着陶渊明似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还有宋代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他们都有一段落魄而难过的时段,但是他们都能够“独善其身”,以诗词文赋来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苏轼的《密州出猎》《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名片,至今在社会民间中流传。

我国古代历史人物“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一直在教育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社会各界人士。从前辈身上,使我们明白了“独善其身”的道理: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境下,都要“独善其身”,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它是一部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在儒家典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考诸《孟子》一书,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皱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故其编定者极有可能是孟子的再传弟子。《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有七篇传世之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通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说理散文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如后世所总结“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皱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部,有三万五千多字。《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不亚于“五经”。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上一篇:河套地区指哪里 下一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