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知指什么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知指什么

2024-03-19 17:57 1561浏览

古诗文会经常考察单字的释义。知是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诗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知中是知己的意思。而在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中则是交往,交游的意思。那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知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知指什么?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知是料想,晓得的意思。

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哪些?

1、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知。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知不及小知。”(通假字,同“智”)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诗人在外漂泊,寂静的秋夜中,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烘托出秋夜的寂静,用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全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全诗赏析1:

“书”作动词,是写的意思。

秋风萧瑟,梧桐树叶沙沙做响,送来一片寒凉之意。首句开头用了叠字象声词,写出了秋风萧瑟的低沉意境,“送”字的运用非常巧妙,引出了“寒声”。

江面上的阵阵秋风不由得挑起了游子孤独寂寞的漂泊情绪。“动”字非常传神,是这一句的中心词。第一二句借景抒情,梧叶萧萧下,“送”来寒秋,江上秋意浓,不禁“动”了思念。情景交融,相互映衬。

知道外面是小孩子在捉蟋蟀。孩子是天真烂漫兴致高昂的,寒风阵阵,浑然不觉。与游子的悲情做了对比,反衬出游子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热闹是他人的,竟与已无关。“挑”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动泥土石块,寻找蟋蟀。

暗黑的夜晚,篱笆边上还有一粒灯烛在闪亮,所以才知道是儿童在挑促织。思乡恋故的情思在秋寒的夜里绵绵无尽,屋里屋外已是两重天。最后两句是倒装句式。

整首诗是诗人所见所闻,是秋上心头使人愁的思乡感情的抒发。

《夜书所见》全诗赏析2:

诗的前两句是水墨丹青似的描写忧伤的秋景,借落叶纷飞,秋风萧瑟,寒意袭人烘托出游子的漂泊流浪,孤寂的凄凉心境。

诗的后两句笔锋回转,描写江边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颇具童趣的情景,表面写欢愉更反衬出诗人心底无限的悲凉:客居他乡,思念故乡,描写儿童的趣味,思绪已飘回旧时童年,借片刻恍惚的欢乐以宽慰现实的孤寂无奈。

从诗的意境来看,这首诗既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又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的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上一篇: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指什么 下一篇:太阳雨是怎么形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