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有什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出生于山东清平(现属临清市),中国共产党员、国际东方学家、文学翻译家、中国古文字学家、巴利文专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
季羡林散文集有什么?
1、《清塘荷韵》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2、《赋得永久的悔》
本文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3、《留德十年》
此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是季羡林先生自谓唯有《牛棚杂忆》可以相比的真正的自传。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从当时的满洲国乘火车赴德国留学,一去就是近十一载,作者称这是自己“旧生命的结束。新生命的开始”。
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学习吐火罗文的相对平静的留学生活、自己眼中的德国教授、房东、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以及在哥廷根小城管窥二战大事的种种洞见。
4、《牛棚杂忆》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季羡林的主要成就:
1、季羡林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其主要著作包括《〈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2、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他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
3、季羡林参与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100多卷的《传世藏书》,1000多卷的《四库全书存目》、24卷《季羡林文集》;出版的著作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季羡林文集》等。
季羡林的人物评价:
1、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说季羡林“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2、北京大学教授、原东语系党总支书记贺剑城说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并且“精力过人”。
3、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说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4、季羡林在20世纪60年代被历史学家范文澜誉为“国宝”,近年来饶宗颐说他是“博大长者”。
5、2006年,季羡林获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他为: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5月13日,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播出《一代鸿儒季羡林》誉为“国宝级学者”“知识分子楷模”。
6、季老的学生、资深媒体人唐师曾说,季老之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冷静地生活,但又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