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什么制度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古代历史上的一种官职,他们合起来有一个名字叫做三公九卿制度。接下来这篇文章就是关于这项制度的详细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什么制度
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王朝。秦朝确立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既然不再实行分封制,那么中央机构的设置就要相对全面,需要有管政的,也要有管军的,光有管理的职位还不够,还得有负责监督工作的,这三条便是三公的工作内容。丞相是百官之长,即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在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御史大夫则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说完三公,再说九卿。奉常,是掌宗庙礼仪的,例如皇帝登极和祭祀等活动。郎中令,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卫尉,管理宫庭所在城市的卫戍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太仆,太仆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有些类似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部分工作。廷尉,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全国刑狱,每年天下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郡国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典客,掌管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类似清代的“宗人府”。治粟内史,顾名思义是秦代所置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
三公九卿制度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域较小,诸侯相争,各国国君和高级官员的制度组织仍参差不齐。
到了秦朝时期,三公九卿制在逐渐完善,统一了各国的官制,使得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但是到中和元年,因为权贵集团的斗争和官僚体制的官员膨胀导致地方败局,使得三公九卿制瓦解,六卿制逐渐代替了三公九卿制。
2、汉朝时期
到了汉朝时期,从秦末到汉初时期,由于丞相和御史大夫权力过大,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曹参就是在汉朝时期正式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并将丞相更名为太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九卿中新增加了宗正、司徒、司空等职位,将九卿分为三等,并在九卿体系部署官员的传承和选拔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3、唐朝时期
到了唐朝,三公九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初期,官僚人数的增加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使得唐朝朝廷出现了繁琐的分官体系,而且民间声讨官吏在单位掌握的土地和人口后乱收钱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朝廷推行清平调制、官僚选任制度、原则上采取官员不兼职的制度,并加强了九卿制的监察机制。
同时,唐朝还实施了科举制度,限制大族家族掌握重要职位的例外情况,促进官员层次转变,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4、明朝时期
到了明朝时期,三公九卿制基本废除。
而考试制度和农民起义使得官僚体制的领导层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明代朝廷对于三公九卿制欲实施却无法统一。
总的来说,三公九卿制的变革和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其功能与地位的演变,也反映出了统治阶层的政治理念、整体政治实践和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
三公九卿制团队成员的选拔以廉政、才干与道德为核心价值,其成功商议和官僚服务对于决定社会稳定、开发文化、维护国家的军事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三公九卿的特点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