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高处不胜寒比喻什么人

高处不胜寒比喻什么人

2024-04-26 08:57 622浏览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是古今第一种秋词,是著名诗人苏轼所写,其中的“高处不胜寒”一句经典永流传,被众人所传颂。如今,“高处不胜寒”常用来形容一个特定的人群。

高处不胜寒比喻什么人?

“高处不胜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高处不胜寒”的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原为隋曲,后用为词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录《水调歌》引《乐苑》曰:“《水调》,商调曲也。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词谱》卷二十三:“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始见于北宋刘潜词。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知州时作此词。作者青年时抱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辗转州郡,政治上颇不得志,又与胞弟子由(苏辙字)七年未能团聚,心情抑郁,于中秋之夜写下这千古名篇。词中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并以谪仙自喻,写他幻想乘风上天,又觉得人间更使人眷恋,反映了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要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已不仅限于手足之情,而且概括了人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能够长久留存的普遍愿望。这首词表现了苏轼洒脱的襟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笔致奇逸自然,大开大合,风格清雄高旷而又委实蕴藉,刚柔相济。

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胡仔《茗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答案: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上一篇:高处不胜寒什么意思 下一篇:高处不胜寒全诗

相关推荐